本報記者 徐靖怡 李靜
水岸新綠朦朧,山花云蒸霞蔚,田間油菜飄香……又是一年春來到,蘇城萬物萌發,自然、人情、歷史,只等探尋。
時隔三年,蘇州娃盼來了久違的春游。春游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?要做什么樣的準備?怎樣才能玩得更有收獲?記者走進學校、深入家庭,發現今日之春游形式越來越多樣,內容越來越“有料”。
游有所得
校園集體出行有了更多選擇
探訪“熱帶雨林”、探秘“沙漠風情”、探奇“精品盆景”……為陶冶學生思想情操,讓他們飽覽秀麗風光,培養愛祖國、愛家鄉的情懷,蘇州市金筑實驗小學帶著孩子們來到了大陽山植物園共赴春約?;顒又?,學生們不僅領略了自然風光,還在種植多肉的體驗環節感受勞動樂趣。盡管春游的那天天氣不算好,但看著自己種植的多肉生機勃勃,孩子們的喜悅溢于言表。“這是一場‘未完待續’的春游!”金筑實小大隊輔導員曹瀅介紹,回到學校后,他們還會在老師的指導下繼續愛護這些多肉,通過觀察記錄,了解生命的誕生、成長、衰老等自然現象,懂得生命的意義。
本學期,姑蘇區少年宮組織開展“行走姑蘇”研學活動,為各校五年級學生推出三條研學線路,讓廣大未成年人走出校門,在吳文化一脈相承的深厚沃土上,通過現場活態體驗,深入感受優秀傳統文化浸潤,增強文化自信。在此活動的指引下,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分校的學生們來到姑蘇街頭小巷,在行走中或欣賞蘇式園林的美景,或探索雙塔中的“塔剎之謎”,或在雙塔集市感受人間煙火的氣息,聽著老師專業有趣的講解,學生沉浸其中,在“活的課堂”中真實感受古城魅力。“大家歡呼雀躍、嘰嘰喳喳,像一群歡樂的小鳥!我們在大熊貓科普館見到了憨態可掬的大熊貓,還放了風箏!”該校一至四年級的學生則來到了蘇州國家太湖濕地公園邂逅春光,二年級的王冠予尤其興奮,這是他上小學以來的第一次集體春游。“三年沒有組織春游了,師生都格外激動。出行前,我們制訂了詳細的方案,并通過集體廣播和主題晨會等形式,對學生進行多次安全教育,讓安全二字牢牢系在每一位師生的心上。”德育處副主任王蘇霞說。
春游怎么安排?彩香教育集團有不一樣的思路,總校長朱曉芳介紹,為了讓學生游有所樂,游有所得,集團各校將項目化學習融入春游,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觀察、思考,也帶著問題去體驗、探究,最后通過研習單、畫報等形式進行成果交流展示。結合各年段學生學情,學校還特別組織了家委會進行討論,公開項目選擇路線,聆聽家長聲音,最終為各班定制了科技館、海洋館等不同方案。
知行合一
來一場說走即走的“親子課本游”
春暖花開的季節最適合帶孩子出游,除了學校組織,許多家長也自發帶著孩子們出游。“最近幾個周末只要天氣合適,我都會帶孩子在蘇州或者周邊城市逛逛。”楊女士的女兒小樂是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小學五年級的學生,近兩個月的周末,她跟著父母去了蘇州的潭東村櫻花谷、香雪海、上方山等地賞花。同時,一家人還趁著浙江省旅游優惠季,免費游玩了杭州的天目山景區、良渚遺址公園、大奇山森林公園等景區。“我們的春游以周邊休閑自駕為主,每天只安排一到兩個景點,有時候也會喊上親朋好友。為了不影響學習,我通常會給孩子帶上作業,旅游的同時也能兼顧學習。”楊女士說。
與楊女士單純地想要帶孩子感受春天的氣息不同,市民趙女士近期帶孩子來了場“跟著課本去旅行”。本月初,趙女士女兒楠楠所在的班級因為流感停課四天,趙女士便利用這四天,帶著楠楠去了江西省瑞金市。“讀一年級的孩子上個月在學完了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這篇課文后,總是會問我們關于沙洲壩的地理、歷史等問題,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,我和家人一商量,便來了一場說走即走的‘課本游’。”趙女士說,到達瑞金市后,他們一家人立即來到位于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壩鎮,深度游覽了這個紅色旅游區。她帶著孩子走訪了聞名海內外的“紅井”,參觀了毛主席舊居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舊址、中央各部委舊址等景點。
“沙洲壩到處綠樹掩映,空氣清新,觸摸著紅井四周的紅色柵欄,喝著清甜的井水,仿佛近距離觸摸著歷史,我覺得這就是‘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’的意義。”趙女士說,今年暑期,她還打算繼續實踐“課本游”,帶孩子去趟北京和新疆,讓孩子更好地理解《我多想去看看》這篇課文,做到知行合一。
用心用情
線上線下融合助推精準研學游
比起傳統意義上的春游,現在的春游不再是單純游玩、吃零食,而是包含了研學的概念。“去年,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發布,用核心素養來表述課程目標,也啟發我們用新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們期盼的春游,讓孩子能夠更多地走出去,因為‘生活即教育’。”朱曉芳說,科技日新月異,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被電子產品包圍的時代,組織學生出游能夠引導他們感受真實的世界,感受生命的力量,這是一種情境化的教育場景,也是數字化場景無法比擬的。“我們主張輕裝上陣去春游,讓孩子帶著明亮的雙眼去觀察發現,用耳朵去聆聽身邊發生的事情,用心去感受這個真實的世界,這是最重要的。”朱曉芳說。
“研學旅行讓課本上的知識‘鮮活’起來,使得學生通過親身實踐,更好地了解學科及課外知識,并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。”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標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、主動人生研究院院長程顥表示,一些家長跟著課本打卡某個城市、某些景點,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文化,同時也能培養地理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,著力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,因而有效實踐了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。
程顥同時指出,研學游作為一種以學術性質為主的教育活動,如何讓孩子在此過程中更精準地學習,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。三年疫情,很多孩子已經深諳互聯網學習規則,基于這個背景,他推薦孩子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,在出發之前先深度學習目的地的相關知識,精準規劃自己的參觀線路,如此一來,抵達之后便能夠開啟精準研學模式。“比如學生想要感受蘇州運河十景的獨特魅力,可以提前運用‘研學大運河’云平臺完成行前預習和自測;在研學過程中,學生可在云平臺記錄下學習的全過程;行程結束后,將獲得一份定制化的研學報告。”程顥表示,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模式,可以使得研學活動覆蓋研學前、研學中與研學后全過程,讓研學活動更有意義。
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
回到
頂部